2013/3/20社會企業是資本主義的救星嗎?
輔大社會系 吳宗昇老師筆記摘要
整理:工管二 張均亦( 頗ㄏ先生)
因為關於社會企業的討論,牽涉到對於資本主義的看法,所以吳宗昇老師首先提出了三個關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命題。在馬克斯(Karl Marx)的觀點之中,資本主義會在內在的矛盾之中逐步走向滅亡,最後將由共產主義取而代之。韋伯(Max Weber)則認為資本主義不會滅亡,而且隨著世界越來越除魅化、工具理性將越來越強,專業分工逐漸成為一種趨勢,資本主義將向理性化靠攏,並且越來越強大。博蘭尼(Karl Polanyi)則認為,資本運動具有[雙重運動]的特質,第一種運動是資本主義膨脹、擴張的力量,這種力量傾向於將所有的事物商品化,納入貨幣體系之中,但於此同時也會有另一股抑制資本主義過度膨脹的力量,它可以對資本主義所造成的壓迫進行修正、緩解,兩股力量的作用,使得資本主義能夠不斷的發展並長久的運行下去。吳宗昇老師採取第三種論述做為討論社會企業的基礎。
接著,老師區別了一些看似相似的概念。首先是Social Economy,指的是第三部門,不屬於私人或是公共部門,像是基金會、慈善機構等非營利機構都屬於第三部門組織。而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則強調企業對於社會應盡的責任,從最本的遵守法令,到生產上中下游的人權、環境保護,及積極的推動永續觀念、綠色生產消費等觀念,都是CSR的一環。最後的Social Enterprise,概括而言指的是為了解決問題的企業創新組織,特色是不為股東或企業擁有者牟利,而將其利潤投資於自己本身或是社會。
老師提出相關社會企業的案例,像是尤努斯的微型銀行,以小額借貸改變數百萬人的生命;自英國傳遍世界的The Big Issue(大誌雜誌)也提供街友一個維持基本生活的可能性;生態綠則提供公平貿易商品,讓消費行為能幫助到第三世界的農民、工人;光原社為企業則是和部落小農合作,提共平價有機蔬菜,創造消費端與生產端的雙贏。
對於台灣的社會企業結構,老師也提出了一些其他國家的案例做分析比較。韓國的社會企業推動以政策推動為主力,對比於香港主要以私人賽馬為資本投資慈善的發展方式。中國大陸則因非營利組織成立規範嚴格,因此許多懷抱社會關懷的人轉而成立公司。台灣的社會企業發則以合作社作為濫觴,有些以金融合作社危機創辦了慈善基金會,另一種路線則走向社區化,譬如主婦聯盟。
最後老師提出了一些有關於社會企業的思考。許多跨國金融公司近年來紛紛新設社會企業部門,在台灣,近年來社會企業也蓬勃發展。許多公司宣稱只要關懷社會即屬於這類別,更甚有討債公司以此自稱。同時,對於社會企業也仍沒有清楚的定義,與非營利組織間的界線依舊模糊。老師提出一個新的可能 : 從組織的實際行動結果來定義,即實際問題能否藉由企業來解決。
在與同學交流之中,老師也談到社會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生產端的問題,譬如內部機會的不均等,運作效率低落等問題。面對台灣逐漸發展的社會企業,儘管其中隱藏了一些問題,但面對一種給予生產、消費過程全新關照的商業組織,我們或許該先給予鼓勵,同時謹慎地看待社會企業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