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2013秋季,歡迎大家加入台大大陸社

  大陸社是一個超過 40 歲的老社團,早年曾以研究匪情為主,至今雖保留由來已久的名字,關心卻轉向於變遷更加迅速的台灣社會。

  70 年代的保釣風潮,到 80 年代的爭取言論自由、90 年代的多元議題,到如今社會議題就在身邊的時代,儘管代代辯論的議題不同,從中傳承的批判反思精神卻是一致的: 我們盼望以反思指認出自我的主體性,而後將目光轉向周遭社會,盡一己綿薄之力,探尋新的想像與改革的可能性。


  我們舉辦社課講座,透過各類議題的深入分析,釐清社會議題的完整樣貌;我們舉辦讀書會,藉由先人知識的引介作為觀看社會現象的透鏡;我們舉辦影展書展,分享文學與藝術無限的可能性;我們走上街頭,實踐作為公民應具備的社會關懷。 

 
   然而更多的時候,我們齊聚狹小卻溫馨的社辦,或促膝長談直至天亮, 或慷慨激昂辯論不止,或把酒言歡談笑作夢... 不論你來自哪種科系,懷抱哪種信仰,只要你對美好社會如何可能懷有熱情,大陸社或許是一個值得你安身立命的所在。
迎新茶會歡迎大家踴躍參與: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社課筆記2013.3.20


2013/3/20社會企業是資本主義的救星嗎?  

輔大社會系 吳宗昇老師

筆記摘要 

整理工管二    張均亦(頗ㄏ先生)

        因為關於社會企業的討論,牽涉到對於資本主義的看法,所以吳宗昇老師首先提出了三個關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命題。在馬克斯(Karl Marx)的觀點之中,資本主義會在內在的矛盾之中逐步走向滅亡,最後將由共產主義取而代之。韋伯(Max Weber)則認為資本主義不會滅亡,而且隨著世界越來越除魅化、工具理性將越來越強,專業分工逐漸成為一種趨勢,資本主義將向理性化靠攏,並且越來越強大。博蘭尼(Karl Polanyi)則認為,資本運動具有[雙重運動]的特質,第一種運動是資本主義膨脹、擴張的力量,這種力量傾向於將所有的事物商品化,納入貨幣體系之中,但於此同時也會有另一股抑制資本主義過度膨脹的力量,它可以對資本主義所造成的壓迫進行修正、緩解,兩股力量的作用,使得資本主義能夠不斷的發展並長久的運行下去。吳宗昇老師採取第三種論述做為討論社會企業的基礎。
        接著,老師區別了一些看似相似的概念。首先是Social Economy,指的是第三部門,不屬於私人或是公共部門,像是基金會、慈善機構等非營利機構都屬於第三部門組織。而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則強調企業對於社會應盡的責任,從最本的遵守法令,到生產上中下游的人權、環境保護,及積極的推動永續觀念、綠色生產消費等觀念,都是CSR的一環。最後的Social Enterprise,概括而言指的是為了解決問題的企業創新組織,特色是不為股東或企業擁有者牟利,而將其利潤投資於自己本身或是社會。
老師提出相關社會企業的案例,像是尤努斯的微型銀行,以小額借貸改變數百萬人的生命;自英國傳遍世界的The Big Issue(大誌雜誌)也提供街友一個維持基本生活的可能性;生態綠則提供公平貿易商品,讓消費行為能幫助到第三世界的農民、工人;光原社為企業則是和部落小農合作,提共平價有機蔬菜,創造消費端與生產端的雙贏。
        對於台灣的社會企業結構,老師也提出了一些其他國家的案例做分析比較。韓國的社會企業推動以政策推動為主力,對比於香港主要以私人賽馬為資本投資慈善的發展方式。中國大陸則因非營利組織成立規範嚴格,因此許多懷抱社會關懷的人轉而成立公司。台灣的社會企業發則以合作社作為濫觴,有些以金融合作社危機創辦了慈善基金會,另一種路線則走向社區化,譬如主婦聯盟。
        最後老師提出了一些有關於社會企業的思考。許多跨國金融公司近年來紛紛新設社會企業部門,在台灣,近年來社會企業也蓬勃發展。許多公司宣稱只要關懷社會即屬於這類別,更甚有討債公司以此自稱。同時,對於社會企業也仍沒有清楚的定義,與非營利組織間的界線依舊模糊。老師提出一個新的可能 : 從組織的實際行動結果來定義,即實際問題能否藉由企業來解決。
        在與同學交流之中,老師也談到社會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生產端的問題,譬如內部機會的不均等,運作效率低落等問題。面對台灣逐漸發展的社會企業,儘管其中隱藏了一些問題,但面對一種給予生產、消費過程全新關照的商業組織,我們或許該先給予鼓勵,同時謹慎地看待社會企業的未來發展。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大陸社101學年度第2學期活動內容

社課


3/20(三)社會企業會是資本主義的救星嗎?    輔大社會系  吳宗昇教授
3/22(五)紀錄片放映座談TPB AFK  美國南加州大學電腦科學博士  洪朝貴先生
3/26(二)《法律帝國》導讀    社員  陳冠廷
4/23(二)勞保危機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張烽益先生
5/08(三)白色恐怖紀錄片放映座談    賴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台大歷史所博士生  周馥儀
5/15(三)動物權    社員  林芸
5/21(二)文學與社會運動    社員  李翎瑋

其他活動陸續推出~

讀書會


1.漢娜鄂蘭黑暗時代群像

漢娜鄂蘭所指的「黑暗時代」,是二十世紀前半葉,那個政治大災難、道德大淪喪的年代。在這個大多數人都退縮於公共領域的時代背景下,仍有少部分人拒絕屈服在支配性的教條、持續堅持自己的思想,將自己置身於公共領域中發揚人本精神,使得人文、藝術與科學即使在黑暗時代依舊突飛猛進。《黑暗時代群像》是漢娜鄂蘭對於這些少數知識分子的評述,透過漢娜鄂蘭的視角,我們可以體會漢娜鄂蘭的核心關懷,另一方面可以瞻仰黑暗時代知識份子的風骨。
本書共分為11個章節,討論10個人物,我們將分組去分別了解這些人物的生平,接著針對漢娜鄂蘭評論中的核心問題意識進行討論。

2.國家理論與台灣政權

國民黨是外來政權嗎? 它帶來黨國一體的政治經濟壟斷嗎? 如果是,那它如何建置並紮根於台灣社會呢?
本讀書會精選了政權研究的經典作品,試圖帶給大家一些詮釋觀點。
A 劉進慶~台灣戰後經濟分析 (1975)
B 吳乃德~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1987)
C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 1950-1969 (1998)

3.心靈哲學

我們人類這種生物,會痛、會癢,會喜歡、會痛恨,
我們有時體會著後工業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孤獨與疏離。
這些感受、意識、思考、想像,長久以來被人們歸於「心」這種事物。

這一切如何可能?
漫長的哲學史中,有許多哲學家試圖把握心的本質。
而隨著百年來心理學以及數十年來腦神經科學的發展,人們似乎逐漸掌握了大腦功能、構成與意識、感受之間的秘密。
當代腦神經科學爆炸性的發展,刺激了哲學家們在心靈本質的老議題上闢開全新的戰場。

一方面,科學家對於大腦功能的探索給了哲學討論更豐富的基礎。
然而另一方面,哲學家們並不完全滿足於現有的科學說明;
他們之中有些人認為這些答案仍不完整,忽略了某些關鍵。

有沒有可能,妳不小心被熱湯燙到時候的痛楚感受,
其實與其他所有人都完全不同?

有沒有可能,我們腦中那些完全由物質所構成的記憶與思維(如果是的話),有天可被科技任意操作、修改以及刪除?

這些問題的答案,似乎離不開我們意識與心靈本質的議題。
哲學家們無不希望能夠建構出一套相容於當代科學的哲學理論,
來對意識本身有更令人滿意的說明。

這個讀書會我們將閱讀的是Mind: A Brief Introduction
這本書雖然是入門的導論書,卻是由心靈哲學領域中的重要學者John Searle所著,其中內容清楚而深刻。本讀書會歡迎完全沒有哲學基礎或已有初步了解並想參與閱讀及討論的同學。

讀本:Mind: A Brief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Express)